膠彩之美-膠彩介紹
一、膠彩的源流
膠彩畫最遠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彩陶文化時期,先民已知用大量的礦物質或土質顏料調入獸脂,畫在陶器的表面。諸如長沙馬王堆的帛畫,敦煌壁畫,都是使用各種粉末狀顏料,兌入適量膠水使其固定附著於絹帛或牆壁上。這種繪畫技法到唐代發展至巔峰,丹青(丹沙及空青)一詞也從顏料的名稱,轉變而為繪畫的代名詞。這種所謂丹青繪畫或設色繪畫一直流傳至北宋,到水墨畫的盛行,這種以膠敷彩的繪畫才逐漸沒落。而在日本的大化革新,將唐朝的生活制度,社會組織,文學藝術等,依樣畫葫蘆的搬到日本去,反而使這種在中土逐漸沒落的藝術,得以在日本保存下來。歷經數代畫家的經營,從狩野家族,尾形光琳等人的早期的青綠風格,到近代橫山大觀,上村家族,日本畫家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臺籍藝評家或畫家則主張:他們雖然是到日本學畫,但畫法與風格是源於我國唐朝,屬於北宗畫派,與南宗的水墨人畫,皆為國畫的兩大系統,不能說那一畫派是正宗,那一畫派為非正宗。在當時的情況下,以設色為主的東洋畫,無法在美術學校中立足,只在私塾傳授。在日據時代,膠彩又隨著日本人流傳到台灣,台灣畫壇前輩林玉山,陳靜,郭雪湖,和林之助等人,都是個中佼佼者。
二、「膠彩」正名的由來
關於「膠彩」正名的由來,是由於台灣膠彩前輩林之助先生主張以媒劑素材的國際性觀點而提出的,他說:「我一直不同意『東洋畫這個名詞』,既然以油為媒劑稱作油畫,以水為媒劑稱為水彩,為何不能以膠為媒劑的繪畫為膠彩呢?以工具、材料而命名,清楚明瞭,可以避免許多誤解。」
三、膠的特質
水彩以水為媒介、油畫以油為媒介、而膠彩以膠為媒介,《歷代名畫記》所載「...雲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采章之用也」,此鹿膠、鰾膠、牛膠,乃以前中國畫家所廣為採用,因年代遞變,畫家不再使用岩彩作畫,因此調煉膠的古法隨者流落民間工藝而慢慢消失。而在日本,截至目前一直受到廣泛應用的膠有:軟質、硬質鹿膠、兔膠,粒膠,三千本膠等,當然這些都依中國傳過去的古法製造而成。膠使用的濃度多寡,常因作者個人的經驗喜好調成,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你問一位膠彩畫家,對於所調膠的比例如何,所得都不盡相同。膠的功能不只是用來黏著和固定顏料,適量膠的混合,才能幫助顏料色彩的發色作用。相反的,膠的濃度過高則容易造成畫面的龜裂和顏料剝落,或使顏色色澤暗沈。但過稀時顏料無法安定於畫面而掉落,更不用說重疊上色了。
四、顏料介紹
目前膠彩顏料分為水干及礦物質顏料。所謂水干顏料是指人工染色的泥顏料;礦物質顏料分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然礦物質顏料是由天然的有色礦石研磨成粉,但是天然礦石畢竟顏色有限,為能有更多顏色,因此將天然礦石磨粉加色後,合成另一種礦石顏料,稱為新岩。
(一)天然岩繪具
將天然礦石碾碎製作而成的顏料稱為天然岩繪具。「群青」、「石綠」是膠彩中具代表性的礦物質顏料,它們的原石是藍銅礦和孔雀石,都是非常貴重的石礦。原石會因研磨的粒子粗細不同,顏色也有深淺不同。並以標示「番號」來區分大小,番號從5號到14號。號數大小與粒子大小成反比,愈大番號表示粒子愈細,粒子愈細則顏色也愈淺,明度愈高。粒子最細的不用號數而是加上「白」,例如白綠即綠青的白,白群即群青的白。但由於價位較高,礦藏量減少,取得不易。加上各家廠牌製作的能力不同,對於顏料的發色及溶膠過程,皆有相當大的影響;但膠彩最迷人之處,莫過於天然顏料所散發出的誘人光澤,也是其它顏料無可取代的。
(二)新岩繪具
新岩和陶瓷器的釉藥基本上很相似的,以鈷、鉻等發色性的金屬性酸化物配合長石、硼砂的粉末,以750°C至950°C的溫度燒成,燒成人工岩石,再將其磨成微小粒子。新岩顏料出現,增加許多豐富顏色,取代了原來數量有限的天然礦物顏料,同時價位也較天然顏料便宜,在色澤上可以與天然顏料相較。目前所開發的色澤感,略遜天然顏料,但其開發空間很大。
(三)水干顏料
1、胡粉
胡粉是白色的顏料。將牡蠣貝殼推放在戶外五到十年,任憑自然風化後去除石塊雜質,經過挑選過後,碾碎成細粉。要能溶出細膩的胡粉質感,是一門功夫,有老師常言:「學會胡粉的使用,膠彩畫大概已學會了一半了。」可見胡粉運用於畫作上,並非易事。胡粉應用得當,其潔白的程度,令人為之動容。創作上可以利用粗質胡粉,推疊出立體效果,這樣的使用技法在膠彩畫作品中常被應用。
2、水干顏料
水干顏料本來是指水中區分粒子的水簸工程中製造出來的顏料,或者稱為泥顏料。顏料有取自天然黃土或天然顏色加上胡粉染成,現在則有加上化學染料,使色相增添許多。台灣早期因為經濟因素,對礦物質顏料使用並不普遍,膠彩作品中的礦物質顏料使用量較少,大部分則還是以用水干顏料製作為主。水干顏料沒有礦物質顏料的顆粒狀,厚度感及深度感。但色相多,可以自由混色,顏色具有透明性,價錢便宜,很適合初學者使用。水干是屬土質性質,可說是比天然顏料更細小的粒子,其調膠附著較礦岩容易,製作過程類似於水彩畫的觀念,可說是入門的好媒材。
五、膠彩畫的基底材與其他用具
膠彩繪畫大多使用的用具多和國畫用具有相似之處,一般包括狼毫、羊毫、排筆、面向筆等等。而基底材一般多使用絹布、蟬衣宣、機器棉紙、麻紙、狀紙或直接畫在杉板上,有許多的可能性與不同的嘗試,不過大體上,這是關於材質運用的基本方法。
(一)毛筆
1.面相筆
用來勾畫人物的眼、鼻、口,所以稱為面相筆。筆端細長,適合勾細密的線或鐵線描。也可用小紅豆筆來取代之。
2.彩色筆
筆毛以含水量佳的羊毛製成,筆蕊有的用狸毛或鼬毛。筆端尖而柔軟,筆腹可以充分吸收顏料,一般在上色時使用。也可用長流筆來取代。
3.刷毛(排筆)
大面積的平塗或暈染時很常使用。
(二)小磁碟
調顏料時所用。
(三)筆洗
裝清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