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一、畫作介紹

         本幅係臨摹自西夏黑水城出土的絲製畫(註一)。文殊師利菩薩常現頭結五髻,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華,騎乘青毛獅之相。頂上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手中利劍,代表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青獅座騎,代表智慧的勇猛無畏,能催伏一切外道教說。世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二、文殊師利菩薩的故事

 (一)名號來由

       《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中云:「爾時佛告第三王子…汝善男 子,為眾生故自發如是尊重之願取妙國土,以是故今號汝為文殊師利…」寶藏如來因轉輪聖王第三王子所發願,而授記第三王子名為「文殊師利」。 

(二)文殊師利菩薩的三世果位

        文殊師利菩薩,意譯作妙德、妙吉祥,曾為七佛之師,為了渡化眾生,在娑婆世界現菩薩身。 

1.《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中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 來在修 行地,皆曾引導,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 

2.《放缽經》中,釋尊曾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師利菩薩是無量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 

3.《法華經.序品》中記載:妙光菩薩教化八位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後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然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師。妙光菩薩即現世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師利菩薩,亦是釋尊的祖師。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為利益眾生。 

4.《首楞嚴三昧經》下中云:「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5.《菩薩瓔珞經》中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剎名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佛告諸會大眾:爾時,大身如來說法清淨,無   形不可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何以故!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過去久遠劫有大身如來,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6.《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云:「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 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文殊師利菩薩於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 

7.《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中云:「…今號汝為文殊師利,…於此南方有佛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寘,…汝於此中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菩薩,將來仍然成佛,號普現如來。 

(三)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云:「東方有山,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亦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經中所指清涼山及五頂山,相傳即中國山西省之五台山。 

(四)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與願力

 1.帶果行因擔當重任

        在釋尊說法期間中,參與諸多大乘法會,而且擔當重任。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文殊師利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執掌佛的智慧;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毘盧遮那佛,同輔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名華嚴三聖,為釋尊的得力助手。《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中,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並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而得開悟成佛。 

        在《楞嚴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遭魔女困擾,釋尊請文殊師利菩薩前去摩登伽女的住所宣說楞嚴大咒,不但救了阿難,還渡化了摩登伽女。 

        在楞嚴大會上,佛為阿難及大眾,徵心辨見,破妄顯真,明五陰、六入、十二,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欲證此性,當修奢摩它、三摩、禪那,持戒修定,處可反妄歸真,六根互用。後阿難請問圓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聖,各說圓通之後,再敕文殊菩薩,為大眾選擇圓通本根。結果,文殊菩薩選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顯示耳根聞性圓、通、常三真實功德。並說:「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以鼓勵當時法會大眾,及末世學人,修習耳根圓通法門。

        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稱病,世尊欲派弟子前去看望,卻都不敢前往。原來辯經辯不過維摩詰,又曾遭受訶斥與批評。最後由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及百千天人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展開一番妙論。而《維摩詰經》就是兩位大菩薩談論「空」與「不二法門」的對話。在大藏經中,因文殊師利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的辛勞,是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 

2.權巧方便捉劍迫佛

      《大寶積經》百零五卷中說:「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自見往昔所行惡業…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而忽提劍欲逼如來,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師利汝無害我,若必害者,應當善害。所以者何?…然而今此一切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受殃?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已,即時獲得無生法忍。歡善踴躍,說偈讚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文殊師利菩薩,成就眾生的權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五)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的民間傳說

        相傳寒山大士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而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十來歲兒童啼哭,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干禪師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寒山被兄逐出家門,和拾得為莫逆之交。拾得被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摯友寒山子。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淳熙年間,文殊師利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則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行乞於市,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註一:原作為96×60公分,現藏於聖彼得堡之冬宮博物館。參絲路上消失的王國P.210199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