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西方三聖之觀世音菩薩 

一、畫作介紹 

白蓮花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之「白蓮花手」:為求種種功德。 

        觀世音菩薩站在紫色蓮臺上,手持白蓮花,立於阿彌陀佛之左側,慈悲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一)名號由來 

        觀世音菩薩,梵文音譯為Avalokitesvara,譯成「阿縛盧吉帝濕伐羅」,原意為「從高處向下觀之君王」或「探視下界之神」,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之意,中土普遍譯成「觀世音」或「觀音」。直到西元六世紀後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觀世音」的名字才真正受到重視。而相傳唐太宗時,從君王到平民百姓,人人皆崇奉觀世音菩薩,為了避諱太宗李世民之名,因此將觀世音稱為「觀音」。 

(二)Avalokitesvara」的譯名爭論

        鳩摩羅什翻譯《心經》時,將第一句譯成「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而唐朝玄奘大師則譯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從此以後,「觀世音」或「觀自在」的譯名都有人使用。 

(三)觀世音菩薩的願力

        觀世音菩薩流傳在民間的經典,共計有八十餘部,經中大略都是觀世音菩薩救渡眾生的願力記載。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如《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中云:「寶藏如來云:『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以其慈悲願力,救渡眾生脫離苦惱,臨命終時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因為有著太多的妄想與執著,才會有著無邊無盡的煩惱,其實「世間諸法皆空」,「無我」也「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都是順應因緣而生,沒有一個永恆的實體,所以世間無常、無我,是「空」。眾生所執著的身心等五蘊,也不過是一種緣生緣滅罷了。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拋去妄想與執著,就不再有煩惱,找回清淨本心,就能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