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三十三觀音之三  持經觀音

一、畫作介紹

寶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之「寶經手」:聰明多聞廣學不忘。 

        本幅係依據民間傳說而描繪出手持寶經坐在蓮臺上的觀世音菩薩,觀世菩薩旁則寫上《心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金剛經》就是 《大般若經》的精華,而精華中的精華就是這短短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

   《心經》的修持法門首重「觀」,意思就是時時刻刻用「心」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若受到外緣的影響而讓心念浮動,就容易因為心念的浮動而有行為產生,因為行為的產生就會發生許多結果,就無法超脫出 照日久,智慧漸漸增長,念頭起來時不讓它停留,念頭離去時也不去追求,也不去理會念頭什麼時候消失。「觀」到心裡了無雜念,念頭不來也不去,就達到空的境界。就能明白「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才能「心無罣礙」,超脫煩惱,達到「自在」境界。 

二、民間傳說 

        觀世音菩薩示現持蓮觀音(第三十二相)法相後,正值唐朝末年,黃巢為亂,生靈塗炭。錢謬因為資糧器械不足,遲遲不敢興兵對抗。某日錢謬夢見觀世音菩薩化現千手千眼的丈六金身對他說:「你既有保障東南之意,拯民水火之心,就是一片善念,天佑善人,切莫畏縮,為人要有千般手眼才做得千秋事業,放膽去做,東南無數生靈,都繫在你一個人的身上了。二十年後,可以前往天竺山找我。」隔日,錢謬向大眾宣說菩薩示現之事,並請人繪製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法相,朝夕焚香禮拜。因為有著觀世音菩薩的指示,協助錢謬對抗黃巢大軍的民眾越來越多,最後終於保障東南半壁平安。 

        錢謬後被封為吳越王,二十年後,前往天竺山,看見一名僧人,法名一空,端坐在大石上閱看經卷,吳越王以為是菩薩示現,倒身便拜。一空和尚說他原本打算前往潮音洞禮佛,經過天竺山,碰到一名端坐在大石上的僧人贈給他《大悲心陀羅尼經》和《大悲經》,要他好好修習;並請他轉告吳越王,要宣揚佛法、多積功德,等機緣一到,就會前來渡化,話一說完,僧人便隱身而去。一空和尚才知遇上了菩薩,就留在菩薩示現之處,等吳越王的到來並將事情的經過告知。吳越王因此就地蓋了一間「看經庵」,此即「上天竺寺」之前身。同時,依照一空和尚的記憶,塑成了趺坐看經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坐過的那塊石頭則雕成蓮座,後世便稱之為「持經觀音」(註 一)。

註一:參觀世音菩薩傳第三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