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小故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介紹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係出自《妙法蓮華經》,為該經中第二十五品,是中國觀音信仰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傳誦相當普及。此經最早在西元三世紀末,就由竺法護翻譯傳入中土;現行流通譯本,則是西元六世紀後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世間廣泛流傳,相傳有一段靈感故事。南北朝時,北涼君王沮渠蒙遜害了一場怪病,群醫束手無策,危急時,從印度來了一位曇無謙尊者,精通醫術。尊者說君王係患了「業障病」,普通藥物無法醫治,必須誠心誦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才能痊癒。沮渠蒙遜在絕望中,依照尊者指示,虔誠誦持,不到七天,果然不藥而癒。從此,《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了靈丹妙藥,凡是得了「業障病」,無藥可救的病人,虔誠誦持之,都能痊癒,非常靈驗。自此,《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文字較淺顯易懂。經中提及,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脫離八難(火難、水難、風難、羅剎、刀杖、鬼、枷鎖及怨 賊)、三毒(貪、瞋、癡),以及滿足二求(求男、求女)。同時,因應不同眾生的根器,化現了許多不同的法相來說法渡眾,此即該品中所提「應以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之意(註一)。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應化身數量,因為斷句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其他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也有不同形貌和數量的應化身。其實應化身的數量多寡,只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方便所做的示現,不需太過計較。眾生應該學習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慈悲渡眾的精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才是菩薩化現不同相貌的本旨。
|